第一足球网

图片
自行车文化

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

首页 > 自行车文化 > 新闻浏览

60多年前换两个自行车轮胎要5万元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胡玉梅 发布时间:2014-07-15 10:21

中央大学、美大纸行、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大昌林记铁工厂……昨天上午,“发奉墨香—民国发票资料展”在升州路美大纸行旧址开展,共展出100多张民国原始手写发票,展期7天,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去免费参观。

换两个自行车轮胎,法币5万元

展出的发票,有的比A4纸稍小,有的巴掌大,都是毛笔手写,盖有印章。有买纸张的,一张1947年的老发票上写着:道林纸便条100本,共计法币170万。还有买树的,宝塔松4株共计法币6000元整;就连修自行车也有发票:承修,自由车外胎两个,实收法币5万元整。

收藏家王灏良说,发票旧称“发奉”,形成于清代,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初。民国时,不管干什么都要开发票,否则商家将受到严厉处罚。

从当时的发票可以看出1946年~1949年的物价。“纸张都那么贵,可见通货膨胀得厉害。自由车就是自行车,当时比较少,所以换个轮胎,都要用万来计算。”

据了解,上世纪40年代,民国首都南京,物价飞涨。以100元法币为例,在1943年可买一只鸡,1945年只能买两个蛋,1947年买一块煤,1949年只能买一张纸。

上世纪40年代,升州路有10多家纸行

这次,特意精选了升州路、三山街、评事街一带的发票。“美大”“陶朱”“仁记”……这些纸行的老发票都有。“五六十年前,升州路一带有10多家纸行,最有名的要数美大纸行。”室内设计师陈卫新说。

陈卫新像变魔术一样,把美大纸行旧址改造成了现在的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每两个月左右,推出一个免费展览。这两年,陈卫新一直在寻找美大纸行过去的故事,也顺带牵出了升州路这条街的纸行旧事。“美大纸行的一个老伙计,在积累了经验以后,在升州路上开了另外一家纸行。”陈卫新说,当时,南京很多纸店都有“美大血统”。

当然,美大纸行自己也开分店,当年一共有两家,一家开在水西门外大街,叫“美大西号”,另一家在中华门外雨花路,叫“聚大纸店”,两家的规模都很大。水西门那家专门用来堆放从江西运来的土纸和手工纸,都是十船十船地运,所以“美大西号”里面堆了好多纸。多到什么程度?当年日本鬼子轰炸南京的时候,把水西门的那座大桥给炸断了,最后他们就抢了美大西号的纸去填河,然后进城。

各行各业,包括送礼,都有发票

这些老发票上,除了可以看到价格外,还有当时的“游戏”规则。

其中一张福建万大开出的发票上印着:承蒙光顾,一概售现;货物出门,概不退换;银凭回单,货凭发票;账外往来,与店无关。就连送礼,也有发票,其中,一张1948年的老发票上写着,送礼大蜜桔10斤,共计64万元,开发票的是:南京鹤林鲜果庄。

这些老发票上,都有地址,其中一些老地名已经消失,比如南京中正路。这条路其实就是现在的中山南路。“当时各行各业都有发票,这说明当时的经济活动很规范,社会讲究契约精神,商家也讲究诚信。”王灏良说,这些民国发票,上面有消失的传统文化,比如,现在已经很少用印章了,但当时这些发票上,每一张都要盖章,而且,发票上的字迹非常漂亮。

这些民国发票,是王灏良花费两三年的时间收集而来。“最少的二三十元一张,最贵的要几百元。有一次,我在下关一下买到了60张,花了3万元。”王灏良说。

摘编:admin888;   摘编日期:201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