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活力的一代:专访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队
近年来,在华东地区诸多的业余赛事上,出现了一些年轻的新面孔。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协会在这所全国顶尖的高校中成立。随后,在俱乐部中热衷于自行车竞赛会员们的自发组织下,一支充满朝气的自行车竞赛队伍随之诞生。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协会对这支队伍进行了重组,随后以全新的SJTU Cycling(SJTU为上海交通大学英文缩写)为队名参加之后的比赛。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队的队长劳栋为我们讲述建队的历史、机遇、挑战和憧憬。
车队重组:跳出大学生自行车队轮回的怪圈
队长劳栋在采访中表示他们的自行车协会自始至终都是以一个业余骑行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竞赛是协会的一个分支。
建队最初协会内有很多优秀的赛手,其中有上海地区业余圈的传奇人物路遥(上海自行车联赛黄衫、年终总冠军)、三刀(波兰人,上海自行车联赛年终亚军,上海知名车手)等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车手。但是2011年路遥前往新加坡,三刀也在2013年面临毕业,他们的离开使得车队失去了两个最有实力的主力车手。这种“四年一轮回”的现象在大学生车队中相当普遍,已然成为怪圈。
对于一个成熟的主力车手,至少要培养两三年。但作为本科生,刚刚成为车队核心,马上就面临着毕业后工作或者深造的选择,这无不制约着车队的发展。
于是2012年,SJTU Cycling下决心重组车队,建立完整的梯队和制度,缩短车手培养的周期,让新人一入校就加入到自行车竞赛的行列中,这样年轻的好苗子可以迅速冒芽。因此这两年车队吸收了很多的优秀车手,竞赛成绩也得到迅速的提升。
大学生车队的优势:时间统一和资源集中
大学生车队年轻活力,他们相比社会业余车队,还有着更大的优势:时间的统一和资源的集中度。
劳栋分析,因为队员都是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时间上比较统一,为此也更容易组织起长期稳定的集体训练。这种集体训练所培养出来的战术默契是社会车队不能比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在训练和备战上更加接近一支纪律严明的专业队伍”。
此外,资源的集中度也是一大优势。一般而言,车队的资源不外乎:资金、器材、经验、人脉和推广宣传能力。谈及此,学生车队的集中度就体现出来了,尤其在资金器材共享方面。俱乐部甚至为车队专门购置了一批公用的碳刀,作为比赛的备件。经验方面,老队员还会通过日常的训练交流将经验传授给新队员。更为奢侈的是,车队还有着专门的摄影师和后勤人员负责比赛的记录和行程安排,这些是一般的社会车队难以企及的。
规模:控制规模设立准入,集中优势资源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自行车社团都处于高速上升期和扩张期,很多社团人数都在高速上升。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协会俱乐部会员人数就超过500名,其中有竞赛意向的大概有50人。但队长劳栋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寻求盲目的扩张,“我们更希望出现拔尖人才,而不是泛泛地追求一个数字。”车队的快速扩张同时要求资源和管理理念也要同步跟上。竞赛方面,他们选择了一个比较严格的思路:控制人数设立准入。目前车队公路车手有20人左右,山地车手有15人左右,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车手。不过他们的筛选原则却与一般车队有所不同,车队对车手的竞赛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几乎零门槛,但是对于车手的比赛意愿、训练认真程度和出勤率有很高的要求。车队对车手的态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于是很多一开始并不拔尖的车手经过艰苦训练竟可以在一年内赛出很不错的成绩。
相应的,车队的优势资源也会更加倾向于集中在这些车手身上,包括赞助。去年一国际顶尖轮组厂商便为车队提供了一笔特别优惠的碳刀,他们也得到了一批头盔和知名厂家提供的免费压缩衣,今年还有厂商一同洽谈车队冠名等事项。这些赞助集中在车队上,可以给队员更好地竞赛保障,同时也能敦促队员认真对待比赛训练。
憧憬:成绩有所突破,重在发展校园的自行车运动
上海交通大学自行车队进行车队重组以来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从一开始的“吊车尾”到后来的大集团完赛,再到现在的有计划组织地攻击突围、领骑,车队的实力提升有目共睹。作为队长,劳栋希望今年能够稳步提升,并在成绩上有所突破。对于今年的参赛计划,他也心中有谱了。2014年车队将会参加上海境内全部的业余公路自行车赛事,同时也会大量参加周边的比赛,本年度参加公路自行车比赛的场次预计会达到15-20场。
但作为一个校园业余体育俱乐部,他们还有着更大的野心——在校园内更大范围发展这项运动。他们会针对车队之外的普通会员开展活动,每年的活动可达上千人次参加,他们会在此中发现第一足球网的竞赛苗子,并把这些同学也招募进车队,以补充车队建设。
大学生群体是年轻的一代,也会是未来自行车的中坚力量,我们也祝愿这支年轻的车队能够走得更稳健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