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行车“行”出一片天地
当我们应城市发展之需义无反顾选择了禁限摩托车,当这个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踩单车”这样一种出行和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在面对城市交通课题时,是否也应该多一层现实的考虑,把奚落已久的自行车揽入计划、决策的视野。
自行车,一种曾被汽车文明奚落的交通工具,正重新驶入普罗大众的生活。所以,在这个城市,一声“无处安放自行车”的嗟叹,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生活体验,也越来越能够引起人们共鸣。
刚好临近“无车日”,各级交通部门都在忙不迭地呼吁市民放弃驾驶私家车出行。
回到无车日本义,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天下无车”,而是倡导人们放弃家用汽车,改乘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现代城市,因深陷“堵城”泥淖,我们开始反思汽车文明,因此呼盼公共交通大改善、大发展,甚至不忘为步行者争取步行的权利。但无论是公共建设,还是社会舆论,我们对自行车的关照,似乎还远未跟上自行车悄然回归城市生活的节奏。
确如一些在国内南北方城市有过不同生活体验的人所言,除共同拥有的汽车之外,南方过去是摩托车的江湖,北方则是自行车的天地。很多北方城市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机构,包括大型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也都配套有自行车停放区域和专门看管人员。
如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南北城市不同的特点本无分高下。问题是,当我们应城市发展之需义无反顾选择了禁限摩托车,当这个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踩单车”这样一种出行和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在面对城市交通课题时,是否也应该多一层现实的考虑,把奚落已久的自行车揽入计划、决策的视野。
一如当北方人逐渐把米当成主食的时候,城市粮食供应链不能不紧密衔接市民生活需求。这当然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对接市场的商业机构也莫不如此。佛山中医院将停车场内的摩托车停车区域改停自行车,便是应时应景的积极变化。那么,对于第一足球网的商业机构而言,由少及多,逐步添设部分自行车停车区,是不是也是一种对接市场需求的理性和精明?
从哥本哈根成为人心向往的“自行车之都”,到伦敦市长坚持踩单车上下班,再到公共自行车开始在中国城市遍地开花,让自行车重新成为城市主流交通工具,至少是之一,已经开始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这不是“装逼”赶时髦,也不是什么忆苦思甜、返璞归真。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选择了自行车,这就说明它是一个现代城市适宜的交通工具,是现代城市人理性选择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具体到正处于禁限摩托车中的佛山,长远来看,能够取代摩托车的,难道只有公交车、私家车吗?自行车能够在其中担当怎样的角色,首先取决于我们能为解决自行车安全行驶、便利停放、不易被偷盗等现实问题,“行”出怎样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