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自行车文化

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

首页 > 自行车文化 > 新闻浏览

自行车寄托着都市人的文化情结

来源:大河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12 14:11

“要啥自行车啊?”小品演员在春晚上的一句戏谑,将自行车再次推向历史舞台——如今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们已将电动车、机动车作为出行首选,“两轮一把”的自行车王国备受冷落。大河报记者对比发现,在开封这个八朝古都,自行车独有的文化怀恋、环保和经济意义依然不可磨灭——近日,大河报记者探访开封自行车市场,感触这两轮脚踏车的存在现状及其历史情结。

现象:学生和骑行族成自行车主力

连日来大河报记者在开封各城区采访中发现,非机动车道中,电动车是随时可见的常态性主力交通工具,而自行车除了偶见的“散兵游勇”外,成了固定时段才会出现的小规模集团军。它的使用人群现今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学生和骑行族两大群体中。

与学生群体同样,能成骑行规模的是选择自行车环保出行、锻炼身体的骑行一族。据开封骑行族领头人李先生介绍,根据各车行卖出的自行车数量和大型骑行活动参与人数统计,目前开封约有骑行爱好者1万余人。在他们眼中,骑自行车是一种很流行的休闲方式。开封骑友圈子里的老大哥“兵子”称,2014年一年,他骑行里程达12000多公里。

除学生和骑行族群体外,自行车的选择人群中多为中年女性,大多将其当做“前篓放菜、后座带孩儿”的近距离交通工具。

存车:旧车堆成山,看车人不屑于收费

上世纪后期,自行车的庞大保有量已然将中国变为“自行车王国”——在城市中,上至70岁左右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孩子,普遍拥有自己的自行车。如今,电动车已成主力代步工具,于是被露天存放的自行车加剧了其自然磨损。在金明广场附近某小区的车棚一角,数十辆自行车全体深灰锈迹斑斑,这些废弃的车子被横七竖八叠堆起来,俨然一堆废铁。而一旁的电动车则被归置得很整齐。

还记得那时存车处一排车闸上都夹着小纸条的壮观景象吗?还记得那时围着蓝裙、找零时从兜里一掏一大把毛币的看车大爷大妈吗?那时候,兜里准备几个毛币用来存车是生活必需。然而现在,开封多个景区的停车场中,电动车连成一片,自行车已是“凤毛麟角”。

西大街新玛特商厦停车管理员陈大姐介绍,看车一年多,来存的自行车是越来越少。电动车每次收五毛钱,好的山地自行车标准同样。“一般自行车就一毛两毛看着给,没零钱就算了,我这兜里最小的都是五毛币,懒得找钱。”

修车:路边摊已少见,车坏了得去专卖店

那时候,树上挂个轮胎、地上一个气筒一盆水的修车摊儿随处可见,打气免费、补胎5毛的服务几乎能达到24小时不间断,而现在,穿行在金明区和顺河区多条道路,几乎找不到一家修理自行车的店铺。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自行车群体减少,修车师傅也难觅。在龙亭公园附近的三胜路上,一家招牌为“五十年修自行车老店”的店主高师傅还在扒胎洗胎,他从十三岁就开始修车,那时候就是邻里间帮忙不收钱,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式开了这个铺子,当时二十多岁,修车的很多手艺都是在以前厂里面学的。“也就近几年电动车才开始多了,对于咱们的生意影响不大,多远都有跑到咱们这儿来修车的。咱们这里老户多,骑自行车的人多是学生和老年人。对于我们来说,骑自行车是一种情结。”

昨天采访时,高师傅坦言,城市里已经很少有临时修车摊点的生存空间了,城管管得严,修车报酬低,不少修车人都转行了。“自行车修理铺逐渐消失,骑自行车的用户只得将维修依赖于销售门店的售后服务。”对于这种论断,开封市区内多家售卖自行车的店主均表示,销售店已经连锁化。修车讲究就近原则,没了原来随处可见的修车摊铺,不少人自行车坏了只能坚持到连锁店修车。

销售:更加规范化

过去常见的露天自行车市场已逐渐被规划成公路、高楼,如今购买自行车除了商场就是专卖店,自行车销售更加规范化,从而呈现档次提升。昨日上午,记者走访顺河区路5家自行车专卖店看到,这里如同汽车4S店一般,令人感觉很高端。专卖店内,千元以内的女式车只占很小比例,数排山地车、公路赛车占据大部分空间,价格多每辆1500元以上。“家长多给学生选择2000元以内的,而骑行族的车多在2500元至4000元,此外还会购买头盔、手套、码表等配套装置。”

市内道路上的自行车已成配角,是否意味着这种两轮脚踏车将退出历史舞台?对此,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表示,每年2月至10月份是销售旺季,主要购买人群是学生和骑行族。据一家销售店负责人赵先生说,1000元至2000元的山地车特别热手,他们店一个月能销售200多辆,据他介绍,其中最贵的一辆自行车价格可达13万元。“自行车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卷土重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回归自行车骑行的重要性。”

说车:自行车不会退出,倡议回归骑行状态

尽管自行车在道路上越来越少,但在历史文化、代步工具、环境保护、强身健体,甚至经济意义上,中国人对自行车有着独特的情结。

不少开封市民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的几大件中自行车是必要条件。数十年来,自行车作为既拉风又代步的实用性交通工具,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80后市民文春儿记得,小时候斜跨着父亲的“二八大永久”蹭地滑车,上学时坐后座搂着男友腰骑行校园绿荫下享受浪漫。

开封市退休干部刘先生说:“最早上班时骑的是二八大永久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车、开汽车,现在又骑回了自行车,回归了最初状态。”

“自行车安全环保,低碳出行同时还不给交通添堵,今后以自行车为代表的慢交通也将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方向。”刘先生称,现在自行车的应用功能由代步工具演变成了一种运动和休闲方式,看似呈现边缘化,其实意义重大。“自行车健康、便捷的特点,既能方便都市内的近距离代步要求,同样适合短途旅行,骑行中可以全方位感受社会及自然,同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车运动及其周边配套还能具有经济意义。”

“倡议大家少开车,回归自行车的骑行状态,两脚一踏,踏过的不只是路,还有历史的年轮。”刘先生说。

摘编:admin888;   摘编日期:2015年3月12日